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成都市金融机构强化重点领域支持,优化信贷结构,有力地支撑了成都市经济平稳增长。重点支持能源供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贷款1088.9亿元,同比增长15.5%。以中小微企业融资培育计划、科技金融结合、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为载体,创新信贷政策实施方式,推动金融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2016年,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4145.8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快于全部贷款增速7.2个百分点。
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显著。一是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定向使用,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科票通”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49.7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对农业示范基地、科技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定向支持,惠及三类市场主体超过1200家,较好地发挥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滴灌”作用。二是金融机构落实了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求,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挥积极作用,调整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2016年,成都市个人购房贷款增速达22.7%,比全国低12.3个百分点,增量占到各项贷款增量的29.5%,低于全国该项比例9.7个百分点。三是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贷款平均利率明显下降。2016年年底,金融机构各类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9%,较年初下降54个基点,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79个基点,比大中型企业多降44个基点。
推进城乡统筹,区域金融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以成都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着力在整合支农政策、产权交易、信用资源上下工夫,打造财政金融互动的农贷通平台,并以此作为全市农村金融改革的基础工程,形成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依托互联网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三位一体、共同推进”的工作模式。截至2016年年末,试点地区发放“两权”抵押贷款12.1亿元,建立1100个村级农村金融服务站,朝着“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的目标迈进,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8.4%,农业职业经理人信用贷款、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融资、农产品仓单质押融资等创新性工作取得突破。
金融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实现征信自助查询机布放在人民银行窗口全覆盖,创新国债自助终端销售和到期自动转存,车购税自助终端在全市推广应用,办理时间由原来的1天缩短到10分钟以内,加大硬币自循环建设,大面积推广纸硬币兑换自助设备,设立首家省会城市商业银行代理人民币发行库,依托互联网创新信用体系建设,产权交易所模式下跨境人民币结算等一批创新性、试点性工作在成都落地并取得突破,金融服务满意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