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27.0.0.7

思考未来:当再也挖掘不出比特币时

思考未来:当再也挖掘不出比特币时


比特币(BTC)区块链在4月份发布了第1,700万个BTC,这是一个独特的里程碑。 

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这个数字很重要,那是因为在达到2千1百万比特币的上限之前,只剩下四百万枚代币。

然而,事实是,今天大多数人还不太可能看到这种情况。

1、前言

比特币的区块链协议使得挖矿变得更加困难,因为更多的矿工加入了矿池,每挖出21万块比特币,挖矿的奖励也随之减少。

就目前而言,矿工每解锁一个新的区块,会获得12.5 BTC的奖励。

根据BitcoinBlockHalf.com的说法,下一个奖励减半将在2020年5月发生 - 奖金减少到6.25个比特币。

假设协议没有变化,比特币上限将从现在起122年后达到,也就是2140年。

尽管如此,人们仅用了9年的时间就挖掘出了总比特币的80%,大约520,000块。如图所示:


思考未来:当再也挖掘不出比特币时


2、当挖掘完最后的比特币时会发生什么?

目前,为了获得越来越有价值的比特币代币作为回报,在供应达到其能力之前,矿工们仍然非常狂热。

但是,当到达2100万的硬帽时候,矿工将不会再获得BTC奖励。

然而,交易仍需要验证并存储在区块链中的块上,因此矿工只能从交易费中获益。

就目前而言,比特币交易由网络按照与特定交易相关的交易费用的顺序进行处理。

费用越高,矿工就越有可能优先考虑将其列入区块。

一旦没有更多的BTC代币被解锁,这基本上就成为下个世纪矿工的生命线。

在中本聪的比特币白皮书中这样写道:“一旦预定数量的代币进入流通,激励可以完全通过交易费用来获取,并且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3、在这之前会发生什么?

这里要考虑的一个重点是,在创建最后一个比特币之前还有超过100年的时间。

考虑到距离比特币开始才10年,在这段时间内可能会发生很多事情。 

正如中本聪所设想的,节点负责维护区块链和验证事务。

从基于信任的系统转变为按照最长链一致运行的工作证明系统:“他们[节点]用CPU的能力投票,表示接受有效的块,通过扩展它们并拒绝无效块来拒绝它们。任何需要的规则和激励措施都可以通过这种共识机制加以实施。”

该声明的最后一句特别具有说服力,因为在过去几年中,矿工和交易所必须在艰难时期一起运作。

4、Segwit再次访问

2017年,可扩展性,区块容量和交易成本这三个成为最主要的问题。

在2010年,中本聪对每个块进行了1MB的限制,以阻止矿工生产更大的块,过大的块会被网络拒绝 – 因为会导致区块链分裂。

在当时,1MB大小的限制足够了,因为交易量也不多,而且当时设计的时候也设想到了下个阶段的实施更改。

然而,随着比特币越来越受欢迎,之前的担忧也随之出现。

比特币核心开发人员最终提出了一种称为Segregated Witness的解决方案,通常称为SegWit。

Segwit最终于2017年8月实施,因为来自最大的矿业集团和比特币公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推动了一个方案,去解决由于区块大小限制导致积压导致的高交易费用。

有些人呼吁采取更大胆的措施 - 将块大小增加到2MB,称为Segwit2X。

这个措施存在一些问题,即缺乏补偿保护以及此举需要硬分叉。最终,这种措施也就未能实现。

5、对协议的更改

自2017年8月以来,Segwit在整个网络中的实施进展缓慢。

像Coinbase和Bitfinex这样的大公司在2018年2月才引入了这一变化。

此次发布伴随着交易费用的降低 - 这证明了Segwit的预期效果。

如下图所示,由于Segwit继续在世界各地的节点上实施,交易费在过去几个月大幅下降。


思考未来:当再也挖掘不出比特币时


6、闪电网络

SegWit的实施也为进一步改善比特币网络的第二层解决方案奠定了基础。最值得期待的是闪电网络,它将基本上完成SegWit所做的一切,但规模更大。

通俗地说,闪电网络将允许用户在比特币区块链之间开辟多个支付渠道。

渠道将被打开并记录在区块链上,但是交易将在链条上完成,直到付款渠道关闭。

实质上,用户将比特币存入该渠道,并通过将所有权承诺转让给彼此进行交易。

当他们决定关闭渠道时,用户拿走总额中属于他们的比例,并将这些金额的所有权记录在区块链上。

值得说的是,这个第二层解决方案将大大提高交易的速度,从而大大提高整个网络的速度。

但是,这确实会为未来矿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一旦所有21,000,000个比特币被开采完,交易费将是矿工的唯一激励。

如果此时闪电网络已经完全集成,那么每天可记录的交易数量将少得可怜。这会影响矿工通过交易量获得的收益。

无论如何,从现在开始到100年后,相信所有这些问题都可由比特币核心开发人员和更广泛的加密货币社区得到解答。(搜狐科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阅读